结核性胸腔积液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煎药的重要学问
TUhjnbcbe - 2022/4/9 15:51:00
皮肤科白癜风杂志编委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jzpj

很重要的一环:煎药的重要学问!

诊病、处方、抓药过后,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煎药,只有药煎好入口才可达到治病的目的。每看过病后,往往交代煎药方法是最费口舌的。因为现在很多人并不会煎药,掌握的煎药知识又是一些不正确的方法,所以煎药有必要说说。

煎药虽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,但是却有很多学问。汤剂是传统剂型中最普遍、最常用的剂型,一直沿用至今。

历代医家都重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和质量,它对药物的疗效影响至关重要,即使是良医妙药,如果煎煮方法不当,也难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。

徐大椿说“药物虽精,而煎法失度,药必无效”,《医学源流论》也说“煎药之法,最易深讲,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,而煎法失度,药必无效”。

仲景先师对煎药法最为讲究。伤寒、金匮二书载方首,其中用汤剂者9首,在每个汤方后都详细告知煎煮方法和溶剂的选择,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令人叹为观止,可以为准绳。

百姓为节省计,常常一剂药煎煮数次,恨不能把药渣都吃进去的做法是错误的,更有甚者,把药渣晒干,下次再加入未煎药中合煎。我在实践中,煎汤药多是水兑足一次煎好,二剂以上的药合煎可煎二次,头煎、二煎药汁合兑,只因容器不够大之故。

煎药首先是容器的选择,古来传统用砂罐或瓦罐煎药,因它们导热均匀,散热较慢,不易于药物起化学反应,是较理想的煎药器皿。

其实,用不锈钢锅、铝锅煎药也是不错的选择,和铁锅不一样,这两种质地的器皿是惰性金属,不易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。铁锅容易和药物中的鞣质化合,而生物碱必须和鞣质化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,这就是不用铁锅的道理。

再就是煎药前一定要用凉水泡药,这个是有科学道理的。

常用的饮片都是干品,药材的细胞壁与导管皱缩,细胞液干枯,其中的有效物质结晶沉淀在细胞内,先用冷水浸泡,细胞重新膨胀,可溶性物质重新溶解,经过渗透作用释放出来。

若直接煎煮,饮片表面的物质易糊化,阻塞细小的孔隙,有效成分不易向外扩散,这样煎出率就下降了。还有不可用热水浸泡,如山药、芡实、薏苡仁、茯苓、百合等含有蛋白质,遇热水则凝固在细胞内,阻止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
其次是水量的多少,这个根据配方的药物总量多少和药物要发挥的治疗作用来决定,常一次加足水煎到要求的药量,这样不需要用时间来决定,很直观。

一般来说,汤剂一日的煎出量在ml左右为宜,这样分三次服用的话,一次就是三两左右,不多不少很适口。

煎好的药要趁热滤出,这样成分才不会再被吸入到药渣中去。为节省药材计,我施药时常把大一些的饮片再在冲筒中打一下,这样饮片多如豆大,表面积增加了,与水的接触也更密切了,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,该用十克的量用八克足矣。

旋复花、批把叶、滑石粉等是传统要求包煎的药,我认为这样并不好,不利于煎透。可在滤出药汁时用纱布过滤或稍微沉淀一会儿再滤出。子实类如车前子、葶苈子个头甚小,容易沉到罐底,可用筷子经常搅动就解决了。

用朱茯苓、朱麦冬时更要注意经常搅动,若朱砂与罐底接触,就是在烧朱砂了,会析出水银,一剂两剂可能没问题,吃的多了会汞中*的。

就是没有这些小个头的药,也需经常翻动,以便药材煎透。对于解表如荆芥、薄荷之类的药,后下也是传统的做法,这个并不好掌握,若后下,药物是干的,只煎几分或十几分钟,有效成分并未煎出,煎的久了又挥发了。

我一般是根据用量多少来决定煎法。如需用大量时,可在泡药之后,大火急煎大几分钟,先滤出需要药量的一半,再煎好后两次药汁合兑即可。也可另外煎解表药与他药和合。

先煎的药除非是为解*者如附子、乌头外,石膏、龙骨、牡蛎这些最常用的药,不必要先煎,打成细粉和其他药物同时煎煮也可,并不影响煎出的质量。

观仲景煎药法有四,

第一,浸渍法。即用开水浸泡,大**连泻心汤是代表,目的是取轻扬以治上焦。

第二,急煎法。这个仲景未明言,但从用水多少可以揣测出。如芍药甘草汤“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”,甘草干姜汤、四逆汤等都是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茯苓甘草汤“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”,凡急煎之方,大多药味少,药之总量轻,或病情需要尽快给药者,或需一次顿服者。

第三,久煎法。一般是煎煮挥发去水量的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,如干姜附子汤、温经汤、*芩半夏生姜汤都是“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”,桂枝汤“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”,桂枝新加汤“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”,炙甘草汤“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渣内胶烊尽”,这样实际是把药煎成稀膏了。

第四,去渣再煎法。去渣再煎以小柴胡汤为代表,一般认为是为得到较高浓度的制剂有关,我观去渣再煎的方子,如三泻心汤、旋复代赭石汤、大柴胡汤等,均含有半夏。仲景用半夏都是生的,制法只是“洗”,为去除*性,去渣再煎就很有必要,解了*也醇和了药性。

还有将药物分别煎煮再去渣合煎者,如柴胡桂枝干姜汤、百合地*汤、滑石代赭汤,百合知母汤、百合鸡子*汤等。现在去渣再煎多是为取得较高的浓度,或药物总量大,取汁少了会影响药物的煎出率,多了会给服药带来困难,故多煎出药汁再浓缩,量小力专以便服用。

还有呕吐之证,本不易进药,浓缩后更便以服用。仲师也有先煎、后下之法,如麻*、葛根、茵陈蒿、酸枣仁均是把主药先煎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之先煎茯苓,小陷胸之先煎栝楼,枳实薤白桂枝汤之先煎枳实,是因当时药物形状的问题,若把茯苓打碎末,栝楼切细丝,枳实切薄片,就可不先煎。

这个宜灵活看待。后下者如栀子豉汤之后下香豉,是防香气挥发,桂枝人参汤“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取五升,内桂更煮,取三升”,也是为防桂枝中挥发油损失故。

大*在一些方子中后下的道理就不用说了。读书不可打马虎眼儿,仲景汤方的煎煮法还远不如此,每个方子煎煮法细心体味都是很有学问的,常举一反三见蕴藏的道理。

同等的食材,不同的厨子做出的汤的味道就不一样,煎药也是如此,且不只是味道的问题这么简单了。汤方对证,药味无差,疗效却打了折扣,就不得不考虑煎药的问题。

转自医品阁

1
查看完整版本: 煎药的重要学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