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讨总结(四)
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此言不虚。关于语文课究姓“语”还是姓“综”这个问题,看到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,我深受启发。
惠婷老师以《登高》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跨学科整合实现语文学科素养。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!很多优秀的写景诗作,是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的。化诗为画,需要准确再现景物的颜色、明暗、荣枯、壮柔等特点,这本身就是准确把握诗作意象、意境特点的过程,深入体会诗歌形象化的过程。而且诗画联袂,美美与共,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也大有好处。
《新课标》提倡语文跨学科学习,这是为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,新的高考要求,如新时期图文并茂的快餐文化,非连续性材料阅读的语文理性化、逻辑化、抽象化等。语文跨学科教学,为语文之渠引入其他学科的新活之水,也可以增强我们语文课堂的丰富性、趣味性,可以提炼语文课和其它学科的共性,促使学生更高效的学习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,驶向素质教育。所以我绝不反对语文跨学科教学,但前提必须是以语文为本,语文课仍然要姓"语"。实施时需注意如下几点:
一、立足语言。撑语言文字之长篙,漫溯其他学科。比如语文的育人功能,有时等同于*治课,但又有明显的不同,语文课绝不能上成*治课。*治课的育人立德是明白显豁的、说教式的。语文的这个功能应该是无痕渗透,渗透在哪里?渗透在一篇篇极富人文底蕴的优秀文学作品中,要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、理解、感受、认知、鉴赏、品悟去实现。语文文本的人文价值等是隐含在文本当中,隐含在文字当中的。语文的教化功能是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。离开语言文字赏析品悟的基础,空洞说教,人为拔高,生硬灌输,这种人文精神的养成就是空中楼阁。
二、要有度,不可过量。这仍是语文课,不是综合课。语文是主,其他学科是宾。喧宾,不可夺主。
三、要能反哺语文。如单纯是为了增强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,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引入其他学科,这实质上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对于学生趣味甚至是低级趣味的无底线、无原则、无责任心的迎合。引入其他学科的意图仍然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,提升语文能力,提高语文素养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其他学科就是我们语文的课程资源。
LIFEISLIKE
AJOURNEY▲
鼓不敲不响,理不辩不明。老师们的发言填补了我不少的认知空白,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索。的确,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,它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,能给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生命的底色。惟其如此,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和责任、吃着皇粮拿着国家俸禄的语文老师,是不是更得尽心尽力地履行语文老师的职责?语文老师的职责是什么一一教学生学好语文。只有学好语文,语文才有服务于其他学科的能力和余力,才有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资本和底气。为了实现这个目的,我们想方设法,既立足语文教语文,更跳出语文学语文:树立大语文观,融通语文与生活,从生活中学语文;跨学科教学,打破学科界限,广泛引入其他学科资源,博釆众长······凡此种种,皆为语文。只要能服务于语文,反哺语文,不管它是语文的还是非语文的,这些教学资源进入语文课堂,我都热烈欢迎,这是语文的好朋友。但要避免这种情况,它们堂而皇之的进入语文课堂,占据着语文的宝贵时间,却只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,不为我们语文服务,反把我们语文晾在一边,对于这种伪朋友,我就不欢迎了。如果种了别人的田,却荒了自己的地,将来学生、社会向我们语文老师要收成,可怎么办呢?
如果语文没有这么重要,如果高考不考语文,如果语文老师不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,说实话,我很乐意在语文课上为那些更轻松、更有趣的学科做嫁衣。比如小说教学中,完全引入相关影视作品代替文本解读,老师教的轻松,学生兴趣高涨,课堂其乐融融,真正实现快乐教学。可是语文的核心素养该如何落地?我不是不愿,是不能啊。
春风化雨润无声
修身养性静心田
“语文要承担更多!”一个语文老师有这样的见地和良知,令人敬佩!这句话也鞭策着我,语文教师要以教好语文为己任,要向课堂的每一分钟要质量。在积极引入、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之前,更要把好关,认真筛选,深思而慎取。
一己之见,欢迎指正。
撰稿:吴永清
编辑:武加佳
校对:李丽霞
审核:赵利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