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核性胸腔积液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寻找孩子成长的起点
TUhjnbcbe - 2021/3/22 5:43:00
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         https://m-mip.39.net/baidianfeng/mipso_4499988.html


  任何事情都有起点。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个别的心理辅导都是。


  当家长面对一个需要成长的孩子时,找到孩子的成长起点,是关键之关键的环节。缺失了这个起点,所有的教育行为和引领策略都是无效的。


 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、被自己的情绪裹挟、从专家的理论出发。起点错了,永远不会有正确的教育。


  今天的话题从短片《爸爸教小奶狗下楼》开始。


  从短片中,我们感觉这个爸爸很智慧,他能准确把握狗宝宝的心理状态,知道狗宝宝面对楼梯时情绪是恐惧,技能是缺乏的,感受是无助的。这个时候,爸爸选择和狗宝宝站在同样的起点上,亲自示范,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做给狗宝宝看。终于狗宝宝克服了恐惧,模仿爸爸的动作,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步伐。


  一般的人是这样做的:包办代替,把小狗抱下楼;训斥一通,这么矮的楼梯都不敢走,笨蛋!放任退缩行为,不敢就不敢吧,长大就会了。这样做的后果几乎是相同的:小狗遇到困难就感觉痛苦,进而逃避痛苦的感觉,畏难退缩的性格就此形成。


  短片给我们的启示是:

家长或老师要帮助孩子,一定要找到孩子成长进步的起点——遇到困难时的感受。以此为起点,用陪伴、示范、鼓励的方式把恐惧和无助的感受换成了平静和自信的感受,带领孩子的成长进步。

一、找到孩子成长的起点——遇到困难时的感受

 “百度知道”里说“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。在感受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中,既可以包含特定的情感体验因素,也可以包含特定的认知和理解因素。”“感受以感觉为基础,感受的结果是以知觉的形式体现出来的。”


  用元认知技术理论解释:“感受是某件事和某场景在某个体潜意识中的自动反应,既包括情绪反应,也包括思维反应。”


  它和条件性情绪反射有什么关系?二者都是潜意识的心理反应过程,是自动产生的。感受更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,条件性情绪反射更强调个体完整的心理过程。感受不包括行为反应,条件性情绪反射除了感受外,还包括行为反应。


  具体的感受是什么?

是一提考试就自动出现的焦虑情绪,和自动就认为自己考不好的想法;是一说上学就自动出现的恐惧情绪,和自动就认为学校不好老师不好课程不好制度不好的想法;是一起晚了就自动出现的生气,自动认为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会嘲笑我的想法;是一睁眼就感觉到的焦虑和穷思竭虑的思维……


  这样的感受是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,也是成长的起点。


  接下来寻找感受。


  情绪反应很好找,孩子是高兴还是不高兴,一般的说家长是能看出来。个别的孩子不高兴了脸上也带着笑容,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动作中发现,动作变少了,或者过大了,都是情绪状况的表达。


  但是,认知反应不是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,它是一个自动的系列的思维过程。元认知技术里面强调的单向思维(绝对化思维、以偏概全的思维、灾难性思维)就是这样的认知反应过程。不论消极的认知反应,还是积极的认知反应,都是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做基础的。


  所以说,感受与当时的情绪分不开,与大脑中储存的价值观、当时检索到的知识也分不开。


  举个例子,同样是被人打了一拳,疼的感觉大家都一样,不高兴的感觉也一样。但是接下来,内心的反应就不一样了。每个人都会动用自己心里储存的知识判断、分析这件事——发生什么了?谁干的?过程是什么?结果是什么?我该做什么?

一个坚信世界美好的人,会认为对方不是故意的,是好朋友在开玩笑;一个坚信他人即地狱的人,会感觉非常愤怒非常屈辱;如果发现打人的是个疯子,只好自认倒霉;看到对方人高马大,自己不是对手,忍忍就算了;如果对方是个相对弱小的人,会瞬间爆发,打回去。


  想法是怎么找出来的?用心听来的。


  很多的家长不会听孩子说话。孩子说在学校受委屈了,家长开口就是指责,“你肯定招惹人家了!”“多大的事?不值当生气!”有的家长听一半就暴跳如雷,“竟敢欺负我儿子,我找他们拼命去!”孩子说考试紧张,家长以高标准衡量,“有什么好焦虑的,邻居家姐姐一考就是分!”这样说话就把天聊死了,以后孩子遇到天大的事,也不会跟你说了,因为家长没有找到孩子的感受,说的都是自己的想法。


 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?孩子说的时候,家长要平静理性,看着孩子的眼睛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眼睛里流露的情绪是最真实的。同时用
  举例:13岁的初一男孩小新第一次住校,开学一个月后就不能上学了,一到学校门口就呕吐,父母带着医院都没用。父母百思不得其解,打骂劝抱怨指责都不管事。在家就活蹦乱跳,送到学校门口就难受。失学三个月。


  心理咨询师是这样寻找小新的感受的。平静地问了他几个问题:“学校里哪些事、哪些人、哪些场景让你觉得不舒服?”“你希望对方怎样对待你?”“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?”


  交谈中发现情况是这样的:父母中年得子,小新在家里备受照顾,什么活也不用他干,他没有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。住校后他突然要面对叠被子、扫地擦桌子、摆置东西种种任务,他脑子里没有一点相应的知识可用,束手无策。宿舍里像他这样的小男孩好几个,都不会干活。连续几天,他们宿舍里因为值日做不好,每天被扣很多分。


  班主任受不了,把一宿舍的小男孩们叫出来批评。老师以为扣分是因为小男孩们太懒了,压根不知道他们是不会干活。老师仅仅批评他们一顿,没有教给他们怎么做值日的知识。连续几天,被扣分,被批评,无力回天!


  别人没事,但是小新心里有一个观念——我是个优秀的孩子,不会被老师批评;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孩子是坏孩子。


  这样就形成了小新对宿舍里做值日和对老师批评的高焦虑和无助感,认为自己特别笨,一无是处。他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条件性的情绪反射。知道了小新的真实感受,就找到了小新改变的起点。


  概括一下,家长寻找孩子感受的办法:


  首先,家长的情绪要平和,让孩子感觉到安全,感觉到父母值得信赖,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式关系。很多孩子不跟父母说实话,有的是不敢,有的是不信赖父母,有的对父母充满敌意。遇到孩子封闭自己,家长需要慢慢等,既等待孩子接受家长,也等待自己成长。


  其次,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前提,设问技巧就简单了:

“什么事情让你难受?”“当时你的感受是什么?”“当时你在想什么?”“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?”“你当时是不是感觉很委屈?”“我猜你一定感觉很无助,对吗?”“我要是你,也一定感觉很生气。”


  再次,在家里搭建畅谈的平台。


  当下有一个流行的沟通交流方式,叫“世界咖啡”可以借鉴一下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边吃边喝边聊,话题可以随机,可以设定,沟通的原则是积极发言,集思广益,相互不做负性评价。


 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,孩子会口无遮拦地说出他的想法,以及评判世界的价值标准。即使孩子说出的观点明显是错的,家长也不要评判对错。家长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,孩子也不能反驳。


  第四,观察孩子当下的表现。


  一个屋檐下,观察最便利。如一个男孩因为打架被学校停课,在家反省。爸爸只要一说“你这个人没脑子”这样笼统批评的话,孩子就翻脸;但是爸爸说“你这件事可以这样做”“你那句话可以这样说”等具体的话,孩子就洗耳恭听。


  由此就可以知道,孩子对全盘否定自己的语言敏感,对理性的分析是欢迎的。


  爸爸发现孩子打架也是因为同学一次次开着玩笑全盘否定他,他情绪发作导致的。被同学开着玩笑奚落贬低,孩子的情绪是愤怒的,不能接受别人的负性评价,认为自己的尊严被冒犯,于是奋起反抗。找到了感受,就找到了改变的起点。

二、呼应孩子的感受,做孩子的知心人


 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,每个人都很孤独,都渴望被理解。遇到成长困境的孩子们,也是渴望被人理解。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。家长读不懂孩子的感受,以自己的视角看孩子的时候,自己和孩子都会受伤。


  当孩子说“你们不理解我”,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的时候,一定是父母没有和孩子在感受的层面互动。


  这个听起来很简单的做法,在实际生活中,你会惊讶地发现,很多人无法做到,或经常忘记。


  回应感受就是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,把那些孩子自己没有理清的情绪和想法告诉他们。这样,孩子就会感觉被家长深深地理解了。接下来孩子会“竹筒倒豆子”一样,把他们那点小心思和盘托出。


  一个四岁的孩子说“妈妈我希望你死!”妈妈听了非常伤心。实际上,一个四岁的孩子还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,她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感受——妈妈的做法让我失望,我不想看见你。


  如果妈妈这样回应“孩子你是不是对妈妈的做法生气了,希望妈妈不要那样做?”孩子一定会说:“是的。我希望妈妈听我的话。”接下来,妈妈就可以说:“妈妈接受宝贝的建议。但是也希望你不用‘让妈妈死’这样不礼貌的语言,而是用‘请妈妈您听我说’这样的礼貌用语。”既呼应了孩子的感受,也对孩子提出了改进意见。

故事中的小新在给他做辅导的时候,咨询师先是肯定他的感受:自己第一次住校,不会叠被子,不会摆置物品,不会扫地擦地的情况下,要完成高质量的宿舍值日任务,太困难了,任何人都会感到束手无策。


  就像一个未经训练的士兵,突然被扔在战场上是一样的感觉,恐惧,无助!那个时候多么希望有人帮自己一把,教自己一些本领啊!


  小新被说中感受,原来蜷缩在沙发上的姿势就变了,坐直了,瞪大眼睛看着咨询师。


  接着,咨询师引导小新继续思考:不会做值日,这有什么难的?慢慢学呗!今天回去就跟妈妈学,将来把宿舍收拾的又干净又漂亮,让老师看见一个能干的小伙子。这个时候,小新的眼里就闪亮光了,他看到了希望。


  旁听的爸爸妈妈终于知道小新在学校的感受是恐惧、无助的时候,说了几句,“我今天才知道孩子受苦了,是我们没有提前埋藏好知识,没有训练孩子做家务的能力。现在知道怎么做了,一起努力吧。”


  小新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,非常高兴。


  要呼应孩子的感受,家长就要练一种功夫——“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”,这是交谈的最高境界。这就需要家长具有同理心,能够深深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
俗话说的“手冷给个热馒头,困了给个枕头”。当孩子感觉被接纳,感受被呼应,被理解的时候,人是快乐的,会把父母当作知己,当成“老铁”。

三、引领感受,引导孩子走出困境


  找到了感受,也呼应了感受,工作还没到家,还需要引领感受,带着孩子迈上新台阶,体验新感受。


  日常对话中引领孩子感受的机会是非常多的。

比如孩子纠结于挨打的时候,家长这样说“他打你你也打他了,你疼他也疼,你害怕他也害怕,你们扯平了!这事过去了。好好学习,考试成绩比他高,将来比他有出息,那才是好样的。”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
  这些都是积极的暗示,也是目标的描述,而且润物无声,一般不会引起孩子的抵触。正能量的语言很多,只要孩子不反感,就可以经常说。谎话说三遍都有可能变成真的。正向的有能量的语言经常在家中响起,家里也会充满正能量的。


  用元认知技术引领孩子的感受,其实就是设计新的心理反应程序,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,设定清晰的人生目标,以积极的情绪和正向的思维面对困难。


  咨询师给小新设计的暗示语是这样的:

十年后你大学毕业了,长得像明星*一样健壮勤奋智慧,你回家来,看见爸爸妈妈都老了,个子也变矮了。那一刻你非常想保护他们,告诉他们儿子长大了,有本事了。你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钱买了很多他们爱吃的食物,他们一样一样地品尝,脸上写满幸福。

你以这样的感觉回到现在的学校,这一天又轮到你值日,你的心情很平静,觉得这点活不算什么。你先整体看一下都有哪些活,计划好先后顺序,然后干净利落地干起来。

做完后,你看着干净整洁的宿舍,感觉自己很能干,劳动真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情。

四、父母需要注意的地方


  1、习惯思维——
  2、过度
  3、错误
  4、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寻找孩子成长的起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