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的方剂因为药味少而精,但效力佳著称,几经战乱,却能流传至今,真的是不容易,主要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广泛的实用性,备受历代医家的尊崇,并广泛地运用,才得以保留到今天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和推广,以及人们对经方认识的提高,《伤寒论》的经典魅力才得以显现。
在《伤寒论》中有一首有名的方剂叫十枣汤,是泻下逐水剂。具有攻逐水饮的功效。主治悬饮,咳唾胸胁引痛,心下痞硬,干呕短气,头痛目眩,胸背掣痛不得息,舌苔白滑,脉沉弦;水肿,一身悉肿,尤以身半以下肿甚,腹胀喘满,二便不利等。《伤寒论》条说:“太阳中风,不利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发热有时,头痛,心下痞鞕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枣汤主之”。
里有水饮可以有多种表现,真武汤证,五苓散证,小青龙汤证等,十枣汤证是其中之一,相比较而言,五苓散证和小青龙汤证既有里水,也有表寒;真武汤证有里水,又有真阳虚衰;十枣汤证是里有水,但表无寒,同时真阳并未呈现虚衰之像。本方证是里饮,若有表证,必须先解表,然后攻里。表不解不可攻里,否则表邪入里就更复杂了。判断表邪是否已经解除,主要看病人的状态,是否正气充足,若正气充足,看是否有恶寒症状,恶寒则说明表证还在,不恶寒则说明表证已解。因为正气不足的人,也就是阳气虚的人也有恶寒发汗的症状。
今患者漐漐汗出而不恶寒,就说明,表证已解。体里有水饮,可以出现很多兼症,因为水饮流动不拘,渗透于皮肤则会出汗,上冲头部则头痛,内渗入胃则呕逆,充斥胸腔则短气,充斥于胸膈胃脘胁下等处,则“心下痞鞕满,引胁下痛”。需要用下法来和内。但本方证的水在脏腑之间,承气汤主要涤荡肠胃中宿便,故不能起作用。只有用本方把水邪由脏腑之间搜罗入胃,然后排出。喻昌说:“此证与结胸颇同”。本方证与大陷胸汤证确有类似之处。但大陷胸汤证病邪主要在胸腹部肌肉之间,其位置较高,而此证在心下及两胁,位置较低,所以说病位稍有不同。两方证都需要把病邪引入胃中然后下之,原理近似。
此水邪留结于脏腑之间,心腹胁下痞满硬痛,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,里饮实盛,其它方法以及力量小的药物也起不了作用,只有用逐水力量最峻的十枣汤来治疗。本方是由芫花(熬),甘遂,大戟,大枣组成,上三味,等分,各别捣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枣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内药末,强人服一钱匕,羸人服半钱,温服之。平旦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钱,得快下利后,糜粥自养。
《辅行诀》的出土,解开了《伤寒论》中“真武汤”的不解之谜
《伤寒论》中以四神之一命名的“白虎汤”与大家见面了
本方剂由三味峻下逐水药组成,但是这三味药药力比较峻猛,而且禀性最*,它们相济相须,直攻水邪的巢穴而且有*,然而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以*药攻邪必伤及脾胃。参,术不能为君,甘草又与其反,故选大枣为君来养胃扶正,避免伤及正气。病邪排出差不多就不用再服药了,多喝粥,以养正气。故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十枣汤驱逐里邪,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,乃《内经》所谓洁净府,去菀陈莝法也。……芫花、大戟、甘遂之性,逐水泄湿,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,但可徐徐用之,取效甚捷,不可过剂,泄人真元也”。此方为张仲景以*攻病之法,真可谓尽善尽美。
本方证用药主要是逐水峻下的药物,而且剧*,用之需要格外谨慎,不可错用,也不可过量。本方证主要见于肋膜炎,胸积水,肝腹水等疾病,都是现代比较棘手的急难重病。只要对症,本方效果是非常确切的,非常神奇。但是必须辩证准确,不可误用。当然,现代医学常用外部排出积水为治疗手段,所以此方剂很少被应用了。
¥54L5L6L8L紫砂中药壶全自动中医壶煎药锅煲煮药罐家用熬药电砂锅淘宝¥69¥购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