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核性胸腔积液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中国科研团队新冠病毒已突变,有2个亚型,
TUhjnbcbe - 2023/7/24 23:45:00

新冠病*是否已经发生突变?如何突变?这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。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:新冠病*已于近期产生了个突变点,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,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。研究发现,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,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测差异。其中S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,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。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,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。

以上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主办的《国家科学评论》(NationalScienceReview)于3月3日发表的论文《关于SARS-CoV-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》(OntheoriginandcontinuingevolutionofSARS-CoV-2)。

论文通讯作者为陆剑研究员(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)、崔杰研究员(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)。

论文通过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个新冠病*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,发现病*株已发生了个突变点,而且多数是近期产生的。该研究揭示:新冠病*已经演化出L和S两个亚型。其中个属于这两个亚型。从占比上看,L亚型更为普遍达到70%,S亚型占30%。

论文作者认为,根据新型冠状病*的演变方式推测,L亚型和S亚型的传播能力、致病严重程度或许存在较大区别。

论文称,两个亚型的区别在于病*RNA基因组的第位点,L亚型是T碱基(对应亮氨酸,Leu),S亚型是C碱基(对应丝氨酸,Ser)。通过与其他冠状病*比较,作者发现S型新冠病*与蝙蝠来源的冠状病*在进化树上更接近,从而得出S型相对更古老的结论。

L亚型在武汉爆发的早期阶段更为普遍,而L亚型的发生频率在年1月初后有所下降。作者认为,人为干预可能对L亚型施加了更大的选择性压力,如果没有这些干预,L亚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扩散得更快速。另一方面,由于选择压力相对较弱,在进化上较老且攻击性较小的S型可能在相对频率上有所增加。这些发现意味着,目前迫切需要结合基因组数据、流行病学数据和年冠状病*病患者临床症状图表记录,进行进一步的全面研究。
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样本显示,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亚型或S亚型中的一个。但其中一位近期有过武汉旅行史的美国患者分离出的病*株,显示其可能同时感染了L型和S型新冠病*。不过,作者表示目前还无法排除新突变型的可能性。

延伸阅读:

速读!新型冠状病*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解读来了,新增了这些内容

《新型冠状病*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七版)》解读

年3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《新型冠状病*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七版)》(以下简称“第七版”),现解读如下。

一、前言

在前言部分,增加“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措施,我国境内疫情上升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,大多数省份疫情缓解,但境外的发病人数则呈上升态势。”

“随着对疾病临床表现、病理认识的深入和诊疗经验的积累,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诊早治,提高治愈率,降低病亡率,医院感染,同时也要注意境外输入性病例导致的传播和扩散。”

二、传播途径

增加“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*,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。”

三、增加“病理改变”

按照大体观、镜下观分别对“肺脏、脾脏及肺门淋巴结、心脏和血管、肝脏和胆囊、肾脏、脑组织、肾上腺、食管、胃和肠管等器官”进行描述。以肺脏和免疫系统损害为主。其他脏器因基础病不同而不同,多为继发性损害。

四、临床表现

(一)增加对孕产妇和儿童的临床表现描述。如“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接近。”“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,表现为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、呼吸急促。”

(二)病原学检测。删除“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,建议尽可能留取痰液,实施气管插管患者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”,增加“采用RT-PCR或/和NGS方法”进行核酸检测,同时强调“检测下呼吸道标本(痰或气道抽取物)更加准确。”

(三)增加血清学检测。新型冠状病*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-5天后阳性,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。

五、诊断标准

(一)对流行病学史中的“聚集性发病”做出解释,即“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、办公室、学校班级等场所,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/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。”

(二)临床表现中的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”修改为“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”。

(三)确诊病例在原有核酸检测和测序基础上增加“血清学检测”作为依据,即“新型冠状病*特异性IgM抗体和IgG阳性”或“新型冠状病*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”也可确诊。

六、临床分型

仍分为“轻型、普通型、重型和危重型”。

重型按照“成人”和“儿童”分别定义。

成人的重型标准没有变化,增加儿童重型标准:

1.出现气促(<2月龄,RR≥60次/分;2~12月龄,RR≥50次/分;1~5岁,RR≥40次/分;5岁,RR≥30次/分),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;

2.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≤92%;

3.辅助呼吸(呻吟、鼻翼扇动、三凹征),发绀,间歇性呼吸暂停;

4.出现嗜睡、惊厥;

5.拒食或喂养困难,有脱水征。

七、按照成人和儿童分别增加“重型、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”

(一)成人

1.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;

2.外周血炎症因子如IL-6、C-反应蛋白进行性上升;

3.乳酸进行性升高;

4.肺内病变在短期内迅速进展。

(二)儿童

1.呼吸频率增快;

2.精神反应差、嗜睡;

3.乳酸进行性升高;

4.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、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者;

5.3月龄以下的婴儿或有基础疾病(先天性心脏病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、呼吸道畸形、异常血红蛋白、重度营养不良等)、有免疫缺陷或低下(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)者。

八、增加疑似病例排除标准

疑似病例排除需满足: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*核酸检测阴性(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),且发病7天后新型冠状病*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。

九、治疗

(一)一般治疗中的氧疗措施,增加“有条件可采用氢氧混合吸入气(H2/O2:66.6%/33.3%)治疗。”

(二)抗病*治疗。删除“洛匹那韦/利托那韦相关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”,改为“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、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。”增加“对孕产妇患者的治疗应考虑妊娠周数,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,以及是否终止妊娠后再进行治疗的问题,并知情告知。”

(三)重型、危重型病例的治疗。

1.根据病理气道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,为改善通气,有创机械通气增加“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,选择密闭式吸痰,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采取相应治疗。”

2.增加“体外膜肺氧合(ECMO)相关指征”:①在FiO2>90%时,氧合指数小于80mmHg,持续3-4小时以上;②气道平台压≥35cmH2O。

3.循环支持调强调“进行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,在救治过程中,注意液体平衡策略,避免过量和不足。”

4.增加“肾功能衰竭和肾替代治疗”:除了查找肾功能损伤的原因外,对于肾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(CRRT),同时给出治疗指征。

5.对重型、危重型患者存在细胞因子风暴的,为清除炎症因子,阻断“细胞因子风暴”,增加“血液净化治疗”。

6.增加“托珠单抗”用于免疫治疗:适应证为“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,且实验室检测IL-6水平升高者”。给出了具体用法、用量,要注意过敏反应,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。

7.其他治疗措施中增加“儿童重型、危重型病例可酌情考虑使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。妊娠合并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应积极终止妊娠,剖腹产为首选。”

(四)中医治疗增加了危重型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,以及人机不同步情况下的中药使用。

十、“解除隔离标准”改为“出院标准”

(一)出院标准仍为4条,前3条没变。第4条增加“痰、鼻咽拭子等”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连续两次阴性,采样时间至少“间隔1天”,改为“至少间隔24小时”。

(二)出院后注意事项。鉴于有少数出院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检阳性的问题,为加强对出院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隔离,将“应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”改为“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”,同时要求佩戴口罩,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,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,分餐饮食,做好手卫生,避免外出活动。

31省区市新增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武汉新增例新冠肺炎

3月3日0—24时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例,新增死亡病例38例(湖北37例,内蒙古1例),新增疑似病例例。

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例,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人,重症病例减少例。

截至3月3日24时,据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,现有确诊病例例(其中重症病例例),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,累计死亡病例例,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,现有疑似病例例。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,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人。

湖北新增确诊病例例(武汉例),新增治愈出院病例例(武汉例),新增死亡病例37例(武汉31例),现有确诊病例例(武汉例),其中重症病例例(武汉例)。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(武汉例),累计死亡病例例(武汉例),累计确诊病例例(武汉例)。新增疑似病例52例(武汉43例),现有疑似病例例(武汉例)。

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例:香港特别行*区例(出院37例,死亡2例),澳门特别行*区10例(出院9例),台湾地区42例(出院12例,死亡1例)。

来源:北晚新视觉网综合澎湃新闻健康中国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中国科研团队新冠病毒已突变,有2个亚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