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汇点讯为了更好地指导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/肺炎的救治工作,2月14日,江苏省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专家建议正式印发,内容涵盖13个部分。
这份专家建议起草的背景是,随着疫情进入高峰阶段和病原学检测工作的开展,儿童感染报告病例逐渐增多,且出现有新生儿感染病例的报道。
建议分13部分,包括新型冠状病毒(-nCoV)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、病因和病理机制、临床表现、辅助检查、诊断、鉴别诊断、病例的发现和报告(隔离措施)、治疗、重症、危重症治疗、中医治疗、心理治疗、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、预防措施。
从发病机制到鉴别诊断再到治疗,乃至预防措施,可以说,这份专家建议不仅专业,也非常详尽,涵盖了儿童面对新冠肺炎诊疗的方方面面。
记者了解到,这份专家建议由江苏省新冠肺炎救治儿科专家组组长、南京医院副院长、儿童医学中心主任甘卫华教授牵头,联合省内十多位专家执笔,专家们连续奋战五天,前后修订七稿才完成这份建议。
具体建议,随小编一起来看看!
江苏省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专家建议
(试行第一版)
年12月以来,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,随着疫情的蔓延,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。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乙类传染病,按甲类传染病管理。随着疫情进入高峰阶段和病原学检测工作的开展,儿童感染报告病例逐渐增多,且出现有新生儿感染病例的报道。为了更好地指导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/肺炎的救治工作,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五版修正版)》、WHO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处置指南》以及儿科相关病毒感染诊疗策略,结合国内已报告儿童确诊病例的特点和成人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,提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建议,供儿科医师参考。
一、新型冠状病毒(-nCoV)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
(一)传染源
患者是主要传染源,从潜伏期到恢复期连续2次呼吸道病毒核酸转阴之前都有传染性,且传染性强。无症状感染者也是重要传染源。潜伏期为1~14天,多为3~7天,目前有报道最长潜伏期为24天。
(二)传播途径
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,气溶胶、母婴、粪-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。
(三)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
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也不例外。从已报告感染人群看,年龄范围为36小时~96岁,无明显性别差异。本次疫情中,聚集性发病特征明显,输入性病例或经二代传播者所致病例快速增多,传染性强。密切接触是儿童感染的主要方式,目前尚无儿童死亡病例报告。
二、病因和病理机制
-nCoV与人呼吸道接触后,病毒的刺突蛋白(spikeprotein)便与敏感细胞的表面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(angiotensin-convertingenzyme2,ACE2)结合,后者介导病毒进入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以利病毒增殖与传播,ACE2在亚洲男性肺泡细胞中高表达。目前还不清楚儿童对-nCoV易感性低是否与ACE2蛋白的发育和功能相关。-nCoV可消耗淋巴细胞,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明显或进行性减少,CD4+和CD8+T细胞亚群均有降低。而儿童病例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大多正常。-nCoV感染也与炎症细胞因子风暴有关,其特征是各种炎症因子升高。
三、临床表现
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热和/或咳嗽。热型不规则,可为高热,中热或低热,还有一些患者不发热。可伴有全身症状如乏力、肌痛、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鼻塞、流涕、喷嚏、咽痛等表现。目前的病例分析显示儿童热程多为1~2天,最长8天。血常规大多正常。重症常于病后1周左右出现病情加重,呼吸困难、发绀等。部分患儿病情迅速进展,可在1~3天内进展为常规给氧(鼻导管、面罩)不能纠正的呼吸衰竭,提示为危重病例,甚至出现脓毒症休克、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。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为隐匿,不具有特异性,需要密切观察。根据现有儿童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,可以分为以下临床类型:
(一)轻型
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现,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,肺部无阳性体佂。
(二)普通型
具有发热、咳嗽、咽痛、鼻塞、乏力、头痛、肌痛等症状,影像学有肺炎表现,但无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,一般情况好。
(三)重型
病情进展快,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:①呼吸明显增快:婴儿RR≥70次/分,1岁以上RR≥50次/分;②有缺氧表现:出现辅助呼吸(呻吟、鼻翼扇动、三凹症等)、紫绀、大气下经皮氧饱和度SpO2≤93%(早产儿SpO%);③意识障碍,有精神萎靡、嗜睡、昏迷、惊厥等;④拒食或喂养困难,甚至有脱水征;⑤其它表现:如出凝血功能障碍(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D-二聚体升高)、心肌损害(心肌酶升高,肌钙蛋白增高,心电图ST-T段改变,严重时可致心脏扩大,心功能不全)、胃肠道功能障碍、肝酶显著升高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。
(四)危重型
病情进展迅速,出现脏器功能衰竭,符合下列任何1条者:①需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: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(ARDS),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;②脓毒性休克:-nCoV除引起肺部严重感染外,还可引起肺外器官损伤和功能障碍。当循环、血液、消化等肺外系统功能障碍时需考虑合并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可能,病死率可显著增加;③合并需ICU监护治疗的其他脏器功能衰竭。
四、辅助检查
(一)常规实验室检查
1.血常规: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,可伴淋巴细胞减少、严重者进行性减少。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值有别于成人标准,判断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。
2.C-反应蛋白(CRP):可正常或升高。
3.血沉:多数患儿升高。
4.降钙素原:多数正常。PCT0.5ng/ml多提示合并细菌感染。
5.其他:可有肝酶、肌酶和肌红蛋白升高,严重者可有血D-二聚体显著升高。
(二)病原学检测
核酸检测是实验室确诊的主要方法。可通过实时荧光PCR检测咽拭子(儿童推荐使用鼻咽拭子)、痰液、粪便或血液等标本中-nCoV核酸阳性,或通过病毒基因测序,如与已知的-nCoV高度同源即为病原学阳性。
其它方法:通过病毒培养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分离培养到-nCoV颗粒,但一般实验室无法开展。病毒抗原或血清学抗体检测目前尚无检测试剂盒。
(三)影像学表现
胸部X线:早期两肺纹理增多、毛糙,随后出现小斑片影或间质性改变,以肺外带明显。重型病例可进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、肺实变,胸腔积液少见。
胸部CT:CT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病变,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斑片影和节段性实变,以肺外带明显。重型患儿CT表现可有双肺多发肺叶病灶。
五、诊断
(一)疑似病例
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。
1.流行病学史:
(1)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,或有病例报告地旅行史或居住史;
(2)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(核酸检测阳性者)有接触史;
(3)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,或有病例报告地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;
(4)有聚集发病:除患儿外,周围还有其他人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。
2.临床特点:
(1)发热和/或呼吸道症状;
(2)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改变;
(3)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,多伴淋巴细胞计数减少,CRP正常或升高。
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,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可诊断疑似病例。孕母-nCov核酸阳性所生新生儿为疑似病例。
需要注意的是:由于有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,如患儿符合临床特点3条,肺炎病原学检查无特殊,用奥司他韦等药物治疗无效,胸部X线检查符合新冠肺炎的特征改变,即使患儿无明确流行病学史,也要考虑疑似病例,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。
(二)诊断病例
1.临床诊断病例:符合以上“疑似病例”条件,尚无病原学检测阳性报告,临床主诊医师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病例者。
2.确诊病例:疑似病例有符合下列病原学检测中任意1条可确诊:-nCoV核酸检测咽拭子、痰液或血液等标本实时荧光RT-PCR检测阳性,或标本基因测序与已知的-nCoV高度同源。
六、鉴别诊断
主要与腺病毒、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支原体肺炎鉴别,此外还需注意与人禽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人偏肺病毒、博卡病毒以及其他病毒肺炎,细菌性肺炎,真菌性肺炎,军团菌以及肺结核等鉴别。-nCoV感染也可与其他细菌或病毒出现混合感染,或出现二重感染,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时应注意。
(一)腺病毒肺炎:本病多见于6个月~2岁,表现为稽留高热,嗜睡萎靡,面色苍白,咳嗽较剧烈,可有喘憋、呼吸困难等。肺部体征出现迟,发热4~5日后闻及湿啰音,病变融合后有肺实变体征。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大都减少或正常。影像学表现为片状模糊影或大叶实变。
(二)流感病毒肺炎:可有持续高热,咳嗽明显。肺部有细小湿啰音。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,部分白细胞减少。胸部X线示肺门两旁的肺野有不整齐的絮状阴影,分布不广泛。
(三)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:一般年龄较小,2岁以内,尤其6月以下多见。临床特点为易发生喘息,伴或不伴发热,重症可有喘憋、呼吸困难。听诊可闻喘鸣音及细湿啰音。胸片可表现为过度通气及小点片状阴影。病程具有自限性。
(四)肺炎支原体肺炎:四季均可发病,以年长儿童居多,婴幼儿也不少见。多以高热起病,逐渐出现咳嗽。肺部体征相对较少。胸片可呈现网络状阴影、小斑片影、大片实变影等多种表现。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减少,CRP可有不同程度增高。
七、病例的发现和报告(隔离措施)
(一)病例发现、报告和隔离
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过程中,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,应当立即进行院内专家会诊或主诊医师会诊,仍考虑疑似病例,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,并尽快采集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,同时在确保转运安全前提下立即将疑医院单人单间隔离治疗,医护人员实行二级或以上防护,并注意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的严格消毒处理。
疑似病例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(采样时间至少间隔1天),方可排除。
(二)医学观察
1.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暴露者应进行医学观察。采取居家或集中单人单间隔离医学观察,医学观察期为最后一次与确诊患者发生无效防护接触或可疑暴露后14天。观察期间密切监测体温及其他临床表现。
2.确诊产妇所生新生儿:在出生后应立即与母亲分开接受隔离(二级防护级别)和医学观察。
(1)足月健康新生儿:住院隔离观察1周,若2次核酸检测为阴性、喂养正常和一般状况良好,可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。若在居家期间出现异常,医院接受检查。
(2)早产儿或有窒息及其他疾病的病理新生儿:需单间隔离,接受相应治疗。
(3)-nCoV病毒核酸监测:在生后24小时内、5~7天和14天留取呼吸道分泌物检测病毒核酸3次,任何1次病毒核酸阳性,则应立即报告,并再次评估其健康和疾病状况决定是居家还是住院隔离治疗,其处理方法同其他儿童。第3次病毒核酸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。
八、治疗
(一)医学隔离
强调早识别、早隔离、早诊断及早治疗的“四早”原则。一旦发现疑似病例,立即采取医学隔离,临床诊断及医院。疑似病例、临床诊断病例应单间隔离治疗,确诊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。
(二)一般治疗
卧床休息,监测生命体征,加强支持治疗,保证充分热量,维持水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稳定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年长儿加强心理治疗。
(三)氧疗
存在低氧血症者(脉搏血氧饱和度95%)应当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,并及时评估呼吸窘迫和(或)低氧血症是否缓解,重症者及时应用气管插管、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。
(四)抗病毒治疗
儿童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。
1.干扰素α
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病毒复制,早期可降低病毒载量,有助于减轻症状,缩短病程。但不能针对性地治疗冠状病毒感染。可试用干扰素α雾化,20万~40万IU/kg或2~4g/kg,灭菌注射用水2ml,2次/天,疗程5~7天。
2.洛匹那韦/利托那韦
在成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疗中有尝试使用,一篇刚刚发表的系统评价显示该药效果主要显现于早期应用,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,但若错过了早期治疗窗,晚期应用则其并无显著疗效。儿童病例应用此药需持谨慎态度,重症患儿可酌情考虑选用,建议儿童洛匹那韦/利托那韦用法可参照抗HIV疗法,体重7~15kg:每次12mg/3mg/kg;体重15~40kg:每次10mg/2.5mg/kg;体重40kg者按照成人剂量每次mg/mg;每日2次使用,疗程为1~2周。使用中需注意观察其可能出现的腹泻、恶心、呕吐等副作用,肝病患儿忌用。
3.利巴韦林
广谱强效的抗病毒药物,属合成核苷类药,对许多DNA和RNA病毒有抑制作用。在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五版)》中,新增了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用法。鉴于利巴韦林可能带来的致畸性、溶血性贫血等副作用,在孕妇、儿童应用需持谨慎态度。
4.瑞德西韦
是利巴韦林的新一代制剂,是一种核苷类似物,能够整合到新生病毒RNA链,并导致病毒复制过早终止。目前有相关治疗有效的报道,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。
5.其他
(1)抗菌药物
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,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。加强细菌学监测,有明确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者,需密切